购物车里没有产品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与华人祭祖文化非常相近,中元庆典源自于祭祖文化,因此现在的祭祀节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佛教盂兰盆的3合1  庆典,同时也出现了斋忏,祭祖,超度,施食等仪式。

因此,七月十五的核心并非“鬼”,而是源远流长的“孝”。当你了解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就可以体会到这传统节日具有双重意义:除了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之外,也在发扬推己及人,救济众生的善举。

由于今年的中元节落在阳历2021年8月21日,但是疫情还未完全过去,在面对新常态的同时,我们只能继续坚守防疫措施。因此超度法会也只能继续结合科技进行全程线上直播,全民一起在家线上祭拜和祈福。

在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后可能会让你更了解中元节所要倡导的真正的精神。你可能会对某些传统仪式感到疑惑,或者不明白目莲救母和观音菩萨在这个传统节日纪念的典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元节的一些典故,以及它们的起源如何演变成现今我们所看到的中元节普渡盛会。

目莲救母

从时间点来说,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目莲救母的佛教故事。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目莲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看着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堪,便立刻求佛陀指点他营救母亲脱离苦海。佛陀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着佛陀的指示,于七月十五日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也普渡了其他亡灵。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法会。目莲救母的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在佛教和道教中起源的观音大士

观音大士拥有着独特的地位,因为祂在佛教和道教中元节传说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大士爷的形象源自于【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恶鬼界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不宜动贪念,一面坠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大士爷”,主宰诸鬼,护佑冥,阳两界。平时居沃焦之山下,为阴间诸鬼的统帅,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事宜。

大士爷除了宣扬救助苦难,行善积德之外,也在警惕世人不要贪心而作奸犯科。

在道教版的中元节里,观音大士扮演了一个很微妙的角色。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鬼门大开,放出饥饿的无主孤魂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农历七月十五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在中元盛会,会出现一尊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民众相信这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是维持中元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

跨越界限的美德

尽管佛教和道教所相信的起源相隔了几个世纪,却完美的融入在现时的中元普渡习俗中。然而,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已。当你串起这些些的典故,就清楚地表达懂得孝顺及拥有慈悲心的重要性。

中元节真正传达的是敬畏精神,宣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更有孝道的教育意义。而敬畏和感恩恰恰是今天的人们所缺乏的生命价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克服生命的盲目性,在生命的旅途上就不会再彷徨。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孝恩》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