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对扫墓渐行渐远?或从「传统与现代」与后辈对话

新世代对扫墓渐行渐远?或从「传统与现代」与后辈对话

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了祖先,如何让代代子孙不遗忘我们?这个自问自答的思考题,仿佛间接回答了清明节的重要性。但来到这个充满多元选择的年代,新世代对扫墓似乎渐行渐远,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他们对话,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起他们对清明扫墓的积极?面对倾向于「环境保护」与「社会改造」的新生代,或许从「现代与文明」的角度,找出与他们对话的缝隙?

取传统的美好,切勿忘本

清明节可以流传千古,当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与美德,就像祭祖传统能够让整个家族代代相传与连结,其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悌精神,是值得世人流芳百世。这一期的PIETY部落,非常荣幸有中华文化研究学者严家建博士的交流分享。

「扫墓过程中的祭祖仪式,除了是让我们向祖先表达孝悌与敬意之外,另一个也很重要的是『饮水思源』,没有祖先也就没有后人,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存在并非理所当然,进而让我们对家族的根本有着感恩之心,更提醒着我们做人千万不能忘本。」

拜祭步骤  Praying Steps
拜祭步骤 Praying Steps

严家建博士也是马来亚大学的中文系教授,曾经的论文研究主题也是涉略了华人宗教的范畴。「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如果孩子曾经跟已故的先人在生活上有过交集,那么他们对先人比较有情感上的连结,在灌输他们慎终追远的观念时,也相对容易。」

对于那些不曾见过先辈,或对先辈的想象非常抽离的新世代,严家建博士认为,如果要让他们与清明节有更多的连结,并不一定要完全使用现代化的方式,反而也要结合优良传统习俗的美好,因为这样才能将清明节的初始精神与本质意义,让新世代接纳并代代传承。「当扫墓的本质意义被看见与认同,尤其是从小就灌输给小朋友,那么长大后才不排斥,接纳为先人做忌等形式。」

结合现代元素,文明拜祭

当然,纯粹传统文化的美意,并无法实际与年轻人对话。面对当今全球各国高谈「环境保护」的热度,以及年轻人对「社会改造」的冲劲,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角度切入,找到与他们对话的缝隙与筹码。在不舍弃传统习俗的前提下,结合「文明拜祭」的现代化概念,同时让清明扫墓的意义更为丰富。

「扫墓祭祖最重要是对先人真心诚意,民众要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祭祖不是安抚去世的人,而是一种来自于后人的诚心缅怀,向先人报告家人的近况等,达到生死两相安。」

提及现今扫墓祭品推陈出新,各种纸扎轮船、飞机、智能手机、各类新型电器与出乎预料的潮流祭品,严家建博士建议,扫墓可避免有「攀比」的心态,与其选择「高档奢华」的祭品,或许可以简单备好几套纸扎衣物、鞋子、香烛、茶水、或是亲自折一些金银纸。清香也可以选择细香,不一定要选择燃大香,让扫墓仪式现代简化,逐步实践友善善待环境。

「另外,也建议可以避免扫墓时燃放鞭炮,祭拜的食品适量就好,避免过剩又浪费,祭拜完后就把食物装好带回家,不留下垃圾,保持环境清洁,让祭祖活动更文明一些。」

因此,在文明拜祭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一定只有二选一。作为中华文化研究学者,严家建博士也认同,我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适当地拿捏平衡,两者是可以相互并存的。

借鉴他国政策,从中学习

实际上,文明拜祭在其他国家早已被推广。根据《天下杂志》的报道,近年来,台湾各县市政府积极推行「纸钱集中烧」,希望减低随处焚烧活动,减少空气污染的可能。另外,还有「以功代金」,鼓励民众将购买纸钱的费用,改为捐助慈善,将功德回向给祖先,同时减少碳排放量,一举两得。

此外,在中国部分地区,为了避免造成火患,在清明节扫墓放鞭炮或点孔明灯,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因此,当全球积极推动环保之际,文明拜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仿佛也开创了多一种方式,让关爱社会与环境的新世代,可以渐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孝恩 【2024 甲辰年清明节】 也跨出一小步,推出「从简·从减」(Simplify · Reduce)参考指南,鼓励以低碳、节俭、友善生态环保的方式,来传承慎终追远的精神。让今年的清明节多一个选择,也多一个反思。

编者的话:

从传统文化的美好,到现代化、环保与文明,无论最终选择用什么样的形式,我们都寄望能与祖辈的精神永续连结。当中在于我们是否记得他们生前的精神与轨迹?而身为长辈的我们,能否在扫墓或在墓碑前,用说故事的方式串联后辈连结先辈,加强他们对先人的想象和连结?而后辈能否带着这份精神,代代相传下去?清明节的可贵,除了弘扬孝道亲情,就是希望可以唤醒家族共同的记忆,提高家族成员,甚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以及认同感,在超越生与死的情境下,维护了整个家族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