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里没有产品

礼仪师:愿当「夹心饼」让哀伤缓冲

礼仪师:愿当「夹心饼」让哀伤缓冲

在那个对死亡忌讳的年代,殡葬前线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小学「我的志愿」作文里。他也一样,依稀记得儿时作文课「我的志愿」文中,填的是满腔热血、勇猛救人的消防员。长大踏入社会后,虽然工作的选择不一样了,但对他而言,一样是在坚持满腔热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

他是礼仪师,Charles黄昭民,90后的代表。2017年,毕业于伯特拉大学(UPM),人类发展科学与管理学系(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with Management),毕业后没有怠惰,一个月内无缝接轨,很快的找到第一份工作做到现在,也就是加入孝恩集团,扛起圆满生命前线中「缘」的专业代表-礼仪师,服务至今已有7个年头。

「很多朋友都好奇我读了那么多年书,为什么选择去殡葬公司『做死人工』?他们反应都很大。」

黄昭民是森美兰州土生土长的芙蓉人,从小只要有去吉隆坡就会经过孝恩园,当时在他眼里,环境优美的孝恩园,应该是一座好玩与充满想象的绿色公园。直到有天,他惊觉这个公园在清明时节非常热闹,原来是一个来扫墓的墓园,但这里却不曾给过他有一丝阴森的感觉,自此他对人「死」后的空间,从小就有从容以对的消化能力,也是他与孝恩结下的第一个美好的缘分。

初生之犊不畏虎,战胜忌讳

「所以当我知道孝恩有在招聘,毕业后我没有思考太多,就直接投履历,好像没有担心过别人的眼光是怎么样的。幸运的是,我有开明的家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忌讳和反对,让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也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或许是大学人类发展科学的学习背景,奠基了黄昭民「人文关怀」的素养,也因为「社会新鲜人」初生之犊不畏虎,投入圆满生命的前线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杂念,即便过程中需要接大体直面「死亡」,但他所具备的勇气,就像儿时对消防员志愿的想象一样,跨过了恐惧以及世俗忌讳的障碍,因为他深知这份工作,某种程度也是在做有福报的事情。

「当时殡葬业对我来说,是全新新奇和新颖的领域,即便充满许多未知和挑战,但在学习的路上,我知道我可以比别人成长更多,所以才能让我走到今天。」

「不曾有人教会我好好道别」

实际上,这不是黄昭民第一次靠近「死亡」的画面,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曾经经历过家族长辈寿终正寝的哀伤时刻,回想起来他只能跟着丧礼的传统习俗简单的道别,似乎没有意识到哀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流动,特别是婆婆的离开,仿佛所有的哀痛都冻结在那个丧礼中。直到在某一天的生活场景中,黄昭民才意识过来,原来婆婆真正的离开了他的生命,痛恨自己这离别的悲痛来得后知后觉,或许就是因为在与婆婆生命的最后交错中,少了及时好好珍惜、好好道别的行动。

「以前的年代没有得上网找资料,也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学会好好珍惜,好好告别,在丧礼的时候也没有人教你,更不用说如何『善终、善别、善生』。直到我当上礼仪师之后,跟着资深的前辈边做边学习,才发现原来我们礼仪师,就是那个可以提醒大家好好珍惜,及时说再见的角色,让彼此的遗憾再少一些,这也是我看见这份工作的美好意义。」

黄昭民在还是初学者的时候,亲身在「缘殓殡葬续」五个照护层面的前线学习,从中深刻了解到他在服务的不只有逝者,也要照顾生者,要兼顾到「生与死两相安」,需要有更多的同理与换位思考。

同理家属,愿当「夹心饼」

「作为礼仪师,在现实层面我需要尽快确定丧礼细节后,好让其它单位来跟进。但我能够为丧亲家庭多做一点点的是,我会在允许的情况下,为家属争取更多时间缓冲哀伤,并不会催促他们要快点做决定,或许过程中我会像夹心饼一样,被不同的单位催促与责备,但我更同理家属在丧亲需要被温柔以待的抚慰与陪伴。」

礼仪师做为送行的缘起,也是第一个会见到的生命匠人,同理在一开始就需要用心倾听,理解逝者与生者的心愿,在不分贫贱和权贵提供各种选项,从旁鼓励丧亲家庭随心抉择最合适的方案,因此告别式没有一定的方程式,也可以很多元面貌。

「这是我过去不知道丧礼原来可以很多样化的,只要是逝者过去的心愿,也是家属想要的,我们身为礼仪师就要有很强的变通韧性。曾经我也规划过客制化的告别式,我在用心去了解逝者的过去后,被家属委托担任告别式的司仪,鼓励现场出席的亲友多说几句追思逝者的话,当时场面感人,看见家属很安慰,我也很有成就。」

生死两安中取平衡

「但也不是每一场丧礼都是那么顺利的,有时也需要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理性取个平衡,至少这是我能做的。记得有一次,家属闹得很难堪,整个丧礼几乎无法办下去,我意外变成了前线被指桑骂槐的对象,就像所有的负能量都发泄到我身上。我理解家属丧亲悲痛所带来的不稳定,但如果那个时候我选择转身离开放弃这个案子,那么现场剩下的将会是逝者与棺木,和空荡荡的场景而已,我相信这始终都不会是逝者和生者想要看到的难堪局面,于是最终我咽下负能量,理性地和所有殡仪团队一起去完成这个丧礼,展现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尽可能做到安息又安心,也是我身为礼仪师该有的专业与素养。」

编者的话:

临终需要关怀,但关怀不需要等到临终。同样的,好好道别,不一定等到失去生命那一刻才来行动;趁生命还健在、还来得及以前,学习及时「道谢、道爱、道歉、道别」。黄昭民庆幸自己身为礼仪师,可以在丧礼中充当提醒的角色;但也因为自己加入了生命教育推广团队,让这份提醒可以趁彼此都完好健在的时候,及时发挥作用,就像平时参访者或学生到孝恩馆走一趟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导览的时候,四道人生也就在彼此心中留下涟漪荡漾……

在那个对死亡忌讳的年代,殡葬前线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小学「我的志愿」作文里。他也一样,依稀记得儿时作文课「我的志愿」文中,填的是满腔热血、勇猛救人的消防员。长大踏入社会后,虽然工作的选择不一样了,但对他而言,一样是在坚持满腔热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

他是礼仪师,Charles黄昭民,90后的代表。2017年,毕业于伯特拉大学(UPM),人类发展科学与管理学系(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with Management),毕业后没有怠惰,一个月内无缝接轨,很快的找到第一份工作做到现在,也就是加入孝恩集团,扛起圆满生命前线中「缘」的专业代表-礼仪师,服务至今已有7个年头。

「很多朋友都好奇我读了那么多年书,为什么选择去殡葬公司『做死人工』?他们反应都很大。」

黄昭民是森美兰州土生土长的芙蓉人,从小只要有去吉隆坡就会经过孝恩园,当时在他眼里,环境优美的孝恩园,应该是一座好玩与充满想象的绿色公园。直到有天,他惊觉这个公园在清明时节非常热闹,原来是一个来扫墓的墓园,但这里却不曾给过他有一丝阴森的感觉,自此他对人「死」后的空间,从小就有从容以对的消化能力,也是他与孝恩结下的第一个美好的缘分。

初生之犊不畏虎,战胜忌讳

「所以当我知道孝恩有在招聘,毕业后我没有思考太多,就直接投履历,好像没有担心过别人的眼光是怎么样的。幸运的是,我有开明的家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忌讳和反对,让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也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或许是大学人类发展科学的学习背景,奠基了黄昭民「人文关怀」的素养,也因为「社会新鲜人」初生之犊不畏虎,投入圆满生命的前线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杂念,即便过程中需要接大体直面「死亡」,但他所具备的勇气,就像儿时对消防员志愿的想象一样,跨过了恐惧以及世俗忌讳的障碍,因为他深知这份工作,某种程度也是在做有福报的事情。

「当时殡葬业对我来说,是全新新奇和新颖的领域,即便充满许多未知和挑战,但在学习的路上,我知道我可以比别人成长更多,所以才能让我走到今天。」

「不曾有人教会我好好道别」

实际上,这不是黄昭民第一次靠近「死亡」的画面,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曾经经历过家族长辈寿终正寝的哀伤时刻,回想起来他只能跟着丧礼的传统习俗简单的道别,似乎没有意识到哀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流动,特别是婆婆的离开,仿佛所有的哀痛都冻结在那个丧礼中。直到在某一天的生活场景中,黄昭民才意识过来,原来婆婆真正的离开了他的生命,痛恨自己这离别的悲痛来得后知后觉,或许就是因为在与婆婆生命的最后交错中,少了及时好好珍惜、好好道别的行动。

「以前的年代没有得上网找资料,也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学会好好珍惜,好好告别,在丧礼的时候也没有人教你,更不用说如何『善终、善别、善生』。直到我当上礼仪师之后,跟着资深的前辈边做边学习,才发现原来我们礼仪师,就是那个可以提醒大家好好珍惜,及时说再见的角色,让彼此的遗憾再少一些,这也是我看见这份工作的美好意义。」

黄昭民在还是初学者的时候,亲身在「缘殓殡葬续」五个照护层面的前线学习,从中深刻了解到他在服务的不只有逝者,也要照顾生者,要兼顾到「生与死两相安」,需要有更多的同理与换位思考。

同理家属,愿当「夹心饼」

「作为礼仪师,在现实层面我需要尽快确定丧礼细节后,好让其它单位来跟进。但我能够为丧亲家庭多做一点点的是,我会在允许的情况下,为家属争取更多时间缓冲哀伤,并不会催促他们要快点做决定,或许过程中我会像夹心饼一样,被不同的单位催促与责备,但我更同理家属在丧亲需要被温柔以待的抚慰与陪伴。」

礼仪师做为送行的缘起,也是第一个会见到的生命匠人,同理在一开始就需要用心倾听,理解逝者与生者的心愿,在不分贫贱和权贵提供各种选项,从旁鼓励丧亲家庭随心抉择最合适的方案,因此告别式没有一定的方程式,也可以很多元面貌。

「这是我过去不知道丧礼原来可以很多样化的,只要是逝者过去的心愿,也是家属想要的,我们身为礼仪师就要有很强的变通韧性。曾经我也规划过客制化的告别式,我在用心去了解逝者的过去后,被家属委托担任告别式的司仪,鼓励现场出席的亲友多说几句追思逝者的话,当时场面感人,看见家属很安慰,我也很有成就。」

生死两安中取平衡

「但也不是每一场丧礼都是那么顺利的,有时也需要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理性取个平衡,至少这是我能做的。记得有一次,家属闹得很难堪,整个丧礼几乎无法办下去,我意外变成了前线被指桑骂槐的对象,就像所有的负能量都发泄到我身上。我理解家属丧亲悲痛所带来的不稳定,但如果那个时候我选择转身离开放弃这个案子,那么现场剩下的将会是逝者与棺木,和空荡荡的场景而已,我相信这始终都不会是逝者和生者想要看到的难堪局面,于是最终我咽下负能量,理性地和所有殡仪团队一起去完成这个丧礼,展现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尽可能做到安息又安心,也是我身为礼仪师该有的专业与素养。」

编者的话:

临终需要关怀,但关怀不需要等到临终。同样的,好好道别,不一定等到失去生命那一刻才来行动;趁生命还健在、还来得及以前,学习及时「道谢、道爱、道歉、道别」。黄昭民庆幸自己身为礼仪师,可以在丧礼中充当提醒的角色;但也因为自己加入了生命教育推广团队,让这份提醒可以趁彼此都完好健在的时候,及时发挥作用,就像平时参访者或学生到孝恩馆走一趟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导览的时候,四道人生也就在彼此心中留下涟漪荡漾……